<big id="zdcde"><strike id="zdcde"></strike></big>

    <acronym id="zdcde"></acronym>
      <td id="zdcde"><strike id="zdcde"></strike></td>

      <pre id="zdcde"></pre>
      <table id="zdcde"></table>

      以史鑒今 資政育人

      <<返回首頁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精品圖文回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爭論中艱難推進
      來源:《黨史博覽》  作者:許人俊  點擊次數:

      圖為1983年鄧小平(前右)、胡耀邦(前左)、萬里(中)等到十三陵參加植樹活動


      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進行組織調整,以確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有正確的組織路線作保證。包產到戶首次在中央文件上落戶

      1978年到 1980年,全黨對包產到戶的認識每年都有變化。群眾把這種變化風趣地比喻為:不準落戶口——勉強同意上黑戶口——批準上社會主義的戶口。這標志著我國農村改革,在爭論中逐步排除“左”的思想干擾,不斷加大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

      盡管包產到戶多遭磨難,但它在農村改革實踐中仍然頑強爭生存、求發展,尤其深受那些貧困落后地區群眾的歡迎。安徽肥西縣山南區,1979年有近80%的生產隊包產到戶,結果小麥產量達到 2010萬斤,比歷史上最高年產量增加1435萬斤,增長幅度很大。鳳陽縣實行包產到戶后,全縣糧食總產量44億斤,比上年增長49%,人均收入 150元,比上年增長85%。一年 “大包干”,就結束了鳳陽農民身背花鼓、四處行乞的歷史,創造了奇跡。類似佳話,在安徽、四川等地到處都是。

      鑒于錯誤思想對全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影響太大,19802月下旬,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對中央領導班子作出調整,批準汪東興、紀登奎等辭去領導職務,胡耀邦任總書記,以確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有正確組織路線作保證。同時,選調萬里進京,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農委主任,主管農口工作。

      當時,中央農口的一些領導干部仍然反對包產到戶,而且態度堅決。在有些省、地、縣、公社領導中,同樣有路線、方向之爭,說包產到戶“看產量喜人,看路線愁人”。有人不滿地說:“難道集體不如單干?集體化、公社化就不靈了?”“難道毛主席領導我們革命幾十年白干了?”

      對于這些情況,鄧小平十分清楚。1980531日,他再次發表重要談話說:“農村改革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薄坝械耐緭?,這樣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實行包產到戶的地方,經濟的主體現在還是生產隊?!编囆∑竭€特別強調:“從各地的具體條件和群眾的意愿出發,這一點很重要?!薄翱偟恼f來,現在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還是思想不夠解放?!?/span>

      這一期間,陳云也熱情支持包產到戶。他高興地對萬里說:“我完全贊成在農村政策方面的那些做法?!?

      8月底,國務院領導班子再次調整。萬里擔任副總理兼國家農委主任。不久,中央決定在內部對“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錯誤總結教訓,清除農村工作“左”傾思想的影響。

      9月14日至 22日,剛剛調整的中央領導班子在北京召開了省、區、市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專題討論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問題。此時,盡管人們對包產到戶認識還有分歧,但阻力已大大減少。大家很快取得共識,形成了會議紀要。中央批準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這就是著名的中發〔198075號文件。

      75號文件圍繞農業生產責任制共寫了12個問題,其中第六條專講包產到戶:“當前,在一部分省區,在干部和群眾中,對可否實行包產到戶(包括包干到戶)的問題,引起了廣泛的爭論。為了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生產,從政策上作出相應的規定是必要的?!薄霸谀切┻呥h山區和貧苦落后地區,長期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生產隊群眾對集體喪失信心,因而要求包產到戶,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蔽募€指出:“實行包產到戶,是聯系群眾,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種必要的措施?!薄霸谏a隊領導下實行包產到戶是依存于社會主義經濟,而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有什么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因而并不可怕?!?

      1980年中國自然災害頻繁:長期低溫,南澇北旱,冰雹凍害、病蟲害不斷。據統計,全國共有 4733萬多公頃農田受災,占播種面積的30%左右。

      災情如此嚴重,群眾憂心,黨和國家領導人操心。但因為這一年農村政策好,大災之年全國糧食產量居然高達3.1822億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個高產年,家庭副業的優勢也格外明顯,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42.2%。

      許多長期貧困落后的地區,農業喜獲豐收。內蒙古自治區當年有 7000多個長期吃返銷糧的窮隊,實現糧食自給。山東菏澤地區 1955年至 1977年共吃國家供應糧 25億斤,而1980年卻超額完成國家糧食征購任務,交售糧食3.5億斤。

      那些包產到戶搞得早的地方,如安徽、四川、甘肅等地,則出現了更喜人的氣象。大災之年的生產實踐,為這一年包產到戶大爭論作了很好的總結,“早包早富,晚包晚富,不包不富”,已成了多數人的共識。

      當然,關于包產到戶的爭論,并未完全停止。當時全國一度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仍然堅持不準搞包產到戶,二是有的硬要農民搞包產到戶。兩者都脫離實際,違背群眾意愿,而且前者在少數領導中仍有市場。

      中央農口也不例外,有人借口維護毛澤東倡導的 “農業學大寨”,繼續或明或暗抵制包產到戶。萬里對此極為重視,1981311日,他在農業部黨組會上點名批評,指出 “左”的思想“對我們的同志來說,不是有無之分,而是多少之分”?!拔覀冇行┤四昧斯べY,吃了飯,憑老經驗,憑主觀想象呆在北京城里說長論短。不行!要親自到下邊去調查,去看看,否則思想很難統一?!?/span>

      萬里的講話對農口的干部震動很大。事后,農口100多位干部深入農村搞調查研究,轉變思想。

      為什么關于包產到戶問題的斗爭如此復雜激烈?一方面說明 “左”的觀念影響相當大、相當深。但回過頭去看看,中央文件本身確實存在一些模糊概念。于是在貫徹執行中,人們可以按不同觀點各取所需。贊成者說:我們是貧困地區,中央文件允許了,我們可以大搞;中央文件說包產到戶沒有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它當然屬于社會主義性質。反對者說:我們是一般地區,中央文件說不要搞;中央文件講包產到戶依存于社會主義,可見它不是社會主義性質……這些爭論莫衷一是,耗時間,費精力,嚴重影響實際工作。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矛盾,推動農村改革順利開展,當時的國務院負責人認為有必要在 75號文件的基礎上,本著有利于解放生產力,有利于發展生產,有利于增加群眾收入的原則,再搞一個文件。這個文件不僅要給包產到戶以明確的說法,而且要進一步解決農村工作中新出現的一些問題。

      萬里作為主管農口工作的副總理,責成國家農委副主任杜潤生主持起草文件。杜潤生長期從事農村工作,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深厚的經濟理論功底。他領導寫作班子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了一個初稿。為慎重起見,他又多次召開座談會,反復修改,幾易其稿。文件共 25條,接受以往的經驗教訓,文字明確,有理有據,凡農村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都有涉及。198110月,提交全國農村工作會議討論,大家贊不絕口,順利通過,并以會議紀要形式報中央審定。

      中央書記處討論時同樣表示滿意。主持國務院工作的領導同志,提議將會議紀要作為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印發全黨,以表示黨中央對農村改革政策的重視和支持,大家熱烈贊成。

      1982年至1986年,每年新春伊始,農村問題在中央文件中都位居榜首,農村改革的政策不斷放活,步伐不斷邁大,路子不斷放寬

      1982年元旦,中共歷史上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正式出臺。針對幾年來黨內外的大爭論,文件明確指出:“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span>

      “一號文件”毫不含糊地給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正了名,為幾年來的大爭論畫上了句號。

      文件指出:“包干到戶這種形式,在一些生產隊實行以后,經營方式起了變化,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但是,這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農戶和集體保持承包關系……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彼€指出:“認為包干到戶就是 ‘土地還家’、平分集體財產、分田單干,這完全是一種誤解?!?/span>

      中央文件的威力是巨大的,它不僅統一了人們對包產到戶的認識,而且還把農村、農民和農業問題提到了一個高度重要的位置,大大鼓舞了農村干部的干勁,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過去,干部的走向是 “一工交,二財貿,三文教,死(四)也不到農口去報到”。如今農村工作成了中央“一號文件”的主旋律,農業成了令人尊敬、羨慕的產業,長期潛伏在農村干部和農民中的積極性迸發出來,成為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動力。

      1982年,全國農業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1%,糧食比上年增長87%,農民收入比上年增15%。實踐再次證明,包產到戶的政策合乎情理,中央文件順乎民心,農村經濟充滿了希望。農民嘗到了改革的甜頭,中央增強了加大改革步伐的決心和信心。

      1983年元旦,中央第二個“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出臺。文件講了14個問題,它比前一個“一號文件”又進了一步,不僅指出 “包產到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而且高度贊揚 “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文件還要求對人民公社體制進行改革,“準備好一批,改變一批”。此后,人民公社逐漸解體。

      文件還就發展多種經營、商品生產和進行農業技術改造、農村建設等提出了新政策。通過貫徹執行這一文件,以“包”字為標志的多種形式責任制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一個 “包”字,把勞動者的勞動同生產成果緊密聯系起來,把責權利聯系起來,有效地克服了平均主義,推動了生產的發展。這一年,中國農業再傳捷報,全國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4.5%,糧食產量比上年增長5.1%,農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長14.7%,農村經濟逐步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發展。

      1984年元旦,中央第三個“一號文件”——《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出臺。鑒于上一年農村商品生產出現的好勢頭,因此文件突出強調“全年農村工作的重點:在穩定和完善生產責任制的基礎上,提高生產力水平,發展商品生產,抓好商品流通”。文件還指出:“由自給性經濟向較大規模商品生產轉化,是不可逾越的必然過程?!?/span>

      為消除農民怕政策改變的顧慮,文件特別宣布:“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和開發性的項目,如果樹、林木、荒山、荒地等,承包期應該更長一些?!边@不僅堅定了農民長期承包的信心,而且提高了他們向土地投勞、投資、投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的積極性。

      但是,農村經濟在向商品經濟轉化中,確實也存在種種不協調現象:農業生產不能適應市場消費的需要,產品數量增加而質量不高,品種不全,商品流通受阻,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深化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1985年元旦,第四個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出臺了。文件規定:取消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放寬山、林區政策,積極興辦鄉村交通,放活農村金融,擴大城鄉交流等等。因農產品短缺而在中國延續了30多年的統派購制度,基本上取消了。這標志著中國農業生產發展迅速,農村已進入商品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邁出了重大一步。農村和農業的狀況大為改善。鄉鎮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業總產值增長37.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6.5%上升為42.3%;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3%,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1.8%。

      但是,由于中國農業連續多年大幅度增產,不少人開始出現盲目樂觀,不少地方對“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缺乏全面理解,重工輕農,重抓錢,輕抓糧,忽視農業生產,以致當年糧棉種植面積大大減少,糧食產量下降7%,棉花產量下降33.7%。于是,有些人對農村政策開始說三道四,對包產到戶持反對、懷疑態度者更借此責難。他們說:包產到戶是強心針、興奮劑,挖苦包產到戶是“一年快,二年慢,三年就完蛋”。為統一人們的認識和解決農村中新出現的問題,中央特地將一年一度的農村工作會議提前召開,加緊研究新對策。

      1986年元旦,第五個中央“一號文件” ——《關于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出臺。這個文件的指導思想是鞏固、消化、補充改革取得的成果,解決好改革中出現的一些突出的問題。

      文件針對懷疑改革的思想,重申: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正確,成效顯著。農村中出現一些新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才能解決,后退沒有出路。同時,針對盲目樂觀者指出:必須始終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避免在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農業停滯現象,切實增加農業投入,依靠科技加強服務,推動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中央第五個“一號文件”下發后,糧棉生產重新引起重視。這一年,農村經濟又出現新起色,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5%,糧食總產量增長3.2%,棉花總產量也有所增長,農民人均收入增長6.7%。

      歷史是客觀而公正的。中央五個“一號文件”記錄了中國農村改革中新舊思想的爭論,客觀地反映了億萬農民的心聲和要求,總結了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它們在爭論中誕生,又在爭論中指導實踐,成為推動中國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的強大動力,使中國農村和農業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

      友情鏈接

      鄭州擎天近代中國研究國家檔案局國史網求是網鳳凰網國際在線中國青年網共產黨員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央視網中國網新華網中國政府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網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網河南黨史網

      黨史博覽雜志社主辦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黨史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黨史博覽雜志社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豫ICP備18012056號-1
      神马影院-秋霞电影网-八戒八戒神马电影-秋霞影院-午夜福利剧场-理论片免费在线观看-维尔电影网
        <big id="zdcde"><strike id="zdcde"></strike></big>

        <acronym id="zdcde"></acronym>
          <td id="zdcde"><strike id="zdcde"></strike></td>

          <pre id="zdcde"></pre>
          <table id="zdcde"></table>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